登录 | 注册
返回上一页

品牌故事

 

一、【大面】名称的由来
      我们衷心努力的志业是将文化创新产业投入者所产生创新价值的「点」链结成「点」与「点」的「线」,再将「线」编织成网络,形成文化创新价值的产业「面」。因此,决定以「面」作为名称的主要元素,既然要形成一个「面」,当然希望能服务「大」范围的需求者,所以就决定以【大面】命名。
    「大面」又称「面」是传统戏曲脚色“净”的别称,注重唱工,俗称「大花脸」(之后衍生为「京剧脸谱」),多扮演净行中的「正面人物」,多饰「地位较高、举止庄重」的人。京剧脸谱又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的象征,以【大面】命名意含【大面竞赛】网站是一个以「创新中华文化价值」为核心的服务平台。
    「大面」的衍伸意含:期许参与「大面」家族的成员,在文化、艺术、工艺、设计与文化创新领域中,成就表现为大众肯定;技能品格成为学习的楷模标竿,正面影响他人向上提升;在业界地位具有不可取代之地位。
    「大面」的英文用词「Big Scope」的词意:大范围、大领域、大机会、大眼界、大见识。其衍伸意含:期许「大面」经营团队打造经营「大范围」、「大领域」的平台;创造提供给参与「大面」家族的成员「大机会」;开拓增广大家的「大眼界」、「大见识」;每个有心、用心的人皆有「大未来」,完成心中的「大成就」。

二、【大面】的故事
    唐代歌舞戏,又作代面。取材于历史故事。据《乐府杂录》、《旧唐书•音乐志》、《教坊记》记载,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勇武过人,但容貌清秀,自以为不足以威慑敌人,遂戴木雕面具出战,时常取胜。一次与周师战于洛阳金墉城下,以少击众,大胜敌齐人慕其勇冠三军,便模仿他的动作,编成舞蹈,配以歌曲,称为《兰陵王入阵曲》。唐代发展成歌舞戏,称之为大面。演戏时,扮演兰陵王的演员头戴面具,“衣紫,腰金,执鞭”(《乐府杂录》),载歌载舞,作种种指挥、击刺的姿态。这个戏塑造了一个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脸谱又称”大面”。学界始终存在着”脸谱始于兰陵王”的说法,如:清、焦循《剧说》称「大面出北齐」,引北齐兰陵王临阵打仗时「刻木为假面」之事云:今「净」称「大面」,其以粉墨丹黄涂于面,而代刻木, 1918年,张厚载《脸谱—打把子》一文称:古代战斗多用假面。此即「打脸」之始。故今人犹称花脸为-打面.也。为当时皆用面具,厥后嬗变,日趋简单,罕用面具,尽勾花脸,而脸谱乃代假面而起。1981年,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脸谱」条也称:「脸谱主要用于净角。是从唐代乐舞-代面.所戴面具逐渐演变出来」。

    中国旅游出版社发行的中英文对照的《中国戏曲脸谱》图片,说法更简单肯定:中国戏曲脸谱萌芽于唐代。当时有一出戏叫《兰陵王入阵曲》,戏中的武将兰陵王戴有威武的面具。后来又用黑、白、红三种颜色直接在面部涂抹和勾画经过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不断实践,才形成了使用十多种颜色的、富有装饰效果的中国戏曲脸谱。

三、【兰陵王】的故事
    说起兰陵王,人们自然就会联想起一张面目狰狞、凶悍的假面具,而在这张面具的背后,藏着的却是一个凄美的传奇:容貌美、品行佳、才华横溢、骁勇善战、战功显赫、功高盖主、英年早逝……。兰陵王的名字,无疑是一个完美的符号,但完美的东西总是易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于是,这个浑身都散发着完美气息的奇男子,最终的结局却是因招致妒忌而被后主高纬以毒酒赐死,以时年三十岁的风华为其传奇而精彩的一生画上了句号。可叹可惜,一代英杰良才,就这样轻易地被自己所效忠的皇帝妒杀了。关于他的死,不能说不是一个令人扼腕的悲剧。而兰陵王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功臣,面对君主毫无理由的“赐”死,居然没有辩解与抗争,就这样顺从地服下毒药,遵循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礼,无辜成为封建君主制的牺牲品。这样的结局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愚忠。可悲的是兰陵王正值风华正茂的时期,没有战死在轰轰烈烈的血腥杀场,而是牺牲在高氏王朝自己人的手中。就像一片落叶那样,将人生的辉煌、荣誉、价值和意义等等一切,轻轻地抛却了,如同红尘中的一缕青烟,一粒微尘。虽然这只是那个特定时代的悲剧,我们唯有惋惜。但是,兰陵王留给后世的却是一部绝代风华、名扬千古的传奇故事。
    兰陵王,名高肃、高长恭。他是那个由鲜卑族建立起来的王朝——北齐王朝的缔造者高欢之孙。这是一个富有神秘和传奇色彩的名字,也可以说他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和风云人物。他先后任并州刺史、尚书令、左丞相,几次在突厥围攻晋阳和北周来袭战役中担任主帅,力挫敌军,所向无敌,英名盛传。因他的俊美,时常在两军对垒的战场遭对手嘲笑。为捍卫尊严,鼓舞军心,激发斗志,他专门制作了一张凶悍而狰狞的假面具戴上,将绝美的容貌藏起,使人看不到自己的庐山真面目。据说,兰陵王此举,一不小心便成为唐代歌舞戏乃至后世京剧脸谱的始作俑者。而其因美貌震惊敌我两军数万将士的则是史载的邙山之战。当时,北周军队数万人围攻洛阳,情况万分危急。兰陵王闻讯后亲率五百骑杀入重围,冲至城下,紧急救援。但守城官兵担心是敌方计策,不敢轻易打开城门放这支队伍入城,便提出要求,让兰陵王摘下面具,验明真伪。兰陵王不得已,只得在数万军队面前摘下面具,露出了他的真面目。也就在这一刹那,他惊艳的美貌震惊万名将士,使整个战场因惊谔而俱静无声。片刻,又突然欢声雷动,响彻云霄。北齐军队顿时士气大振,官兵个个勇猛无比,与外围援兵共同夹击,势如破竹,勇不可挡,致使北周军队溃不成军,大败而逃。此役之后,兰陵王更是名声大振。很快,一曲名为《兰陵王入阵曲》的歌舞剧在军中诞生。这曲歌舞剧悲壮浑厚,豪迈铿锵,为部下将士集体创作,演员以面具扮相出场,有歌舞表演,有人物剧情,在当时到处传唱和演出,成为轰动一时和最受欢迎的娱乐保留节目,并一直延续和流传至唐代。而兰陵王高长恭,这个绝顶的美男子,也因此在中华乱世的历史长河之中留下了一段风华绝代的传奇史,不仅让后人记住了他,而且,这曲歌舞剧还成为我国史料记载中最早的戏剧鼻祖,后流入日本并流传至今。当这曲铿锵豪迈的《兰陵王入阵曲》作为中国古代时期文艺的代表作流传至唐代时,很为当时来大唐学习的日本留学生看好。他们归国后将此剧带回日本进行「如法炮制」,后来竟成为日本的国粹“能剧”的始祖,至今还在表演。仔细想来,作为邻邦的日本国如今还世代传承着古朴的《兰陵王入阵曲》的表演,而这曲古代歌舞剧的原创地——中国,却在唐朝之后就已经悄然将《兰陵王入阵曲》丢失了,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遗憾。
    扑朔迷离的身世: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是个连姓氏也没有的人,这使得他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北齐书》中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载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兄弟六个中,史书载老五安德王的母亲陈氏为“广阳王妓也”,但尚知明确姓氏,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不知是谁。由此,人们推断,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官妓都不如,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贱、不知姓名的宫女。这样,在讲究血统门弟的士族时代,兰陵王虽然贵为帝胄皇孙,处境却十分尴尬。他“莫名”的身份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每天忍受别人鄙视的目光,低声下气地生活,可能就是他小时候的人生境遇。

  

面具正面

 

      柔美的容貌与狰狞的面具《北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可见,兰陵王的美确是不容质疑、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后人猜想,他的美也许正是来自于他那出身卑微的母亲。如果不是母亲的容貌异常惊艳,又怎能引来地位相差悬殊、贵为帝胄的父亲的垂幸呢?但是,兰陵王的美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在那个地方割据、连年战乱的岁月里,作为王公将相家的子弟,时刻都要接受战争的考验。因为相貌俊美柔善,在战场上对阵时,他经常会受到敌手的轻蔑。为此,他不得不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的。《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  陵王入阵曲》。”《乐府杂录》鼓架部条云:“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由此可见,兰陵王经常着狰狞假面出征并非道听途说、无籍之谈。后来,京剧中出现的“脸谱”,也许与兰陵王的面具及舞曲《兰陵王入阵曲》的影响不无关系。
    骁勇善战及威名美誉:史载,兰陵王是北朝时期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名将。有的说他“有胆勇,善战斗”,有的说他“勇冠三军,百战百胜”。这表明,他的英勇善战绝不仅是因为戴着狰狞的面具。光靠威吓,肯定是吓不退敌人的,关键还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战斗本领。狰狞的面具,只是为他的神勇无敌增添了一抹传奇的光环。兰陵王一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其中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

 

兰陵王入阵破北周

 

      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杀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杀向周军,周军大败。《北齐书》书载:“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又有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正是这次大捷,使得兰陵王威名远扬,北齐皇帝加封他为尚书令。
    忠以侍上,和以待下:兰陵王不仅骁勇善战、屡建战功,而且忠以侍上,和以待下,在士兵和当时社会中广有威名。北齐书记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作为那个混乱王朝的皇亲国戚,能够做到没有架子、与将士同甘共苦确实难得。即使是对自己的政敌,他也能够做到宽厚以待。史载,当初长恭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长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长恭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高长恭营中听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报复杀害自己。为此,高长恭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中仍不踏实,非要央求惩罚。高长恭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北齐书》还记载了他一个非常“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高长恭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由此可见,他平常对待下人,是非常宽厚仁慈的。在北齐那样“不把人当人”、动辄砍头杀人的疯狂时代,他宽厚仁和的一面独具风范,焕发着温暖的人性光辉,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
      流传至今的千年古曲:也正是在“邙山大捷”中,北齐武士们持假面歌舞庆祝胜利,诞生了广为流传的《兰陵王入阵曲》。后该曲定格为着假面指挥击刺的男子独舞。曲调悲壮浑厚,气势不凡,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的壮烈场面和激越情感。
  此曲诞生后,在民间流传很快,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庭舞曲。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为“非正声”,下诏禁演。后渐渐褪去武曲本色,演变为“软舞”。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用越调演唱时,分三段,二十四拍,毛开在《樵隐笔录》里说“至末段,声犹激越”,还有“遗声”可寻。而大石调演唱的《兰陵王慢》,则分前后段,六拍。按王灼《碧鸡漫志》说法,已经“殊非旧曲”了。以后,该曲在我国渐渐失传。幸运的是,唐时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保留了几份真实面貌。日本古代五月五日赛马节会、七月七日的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庆祝胜利时,都要反复演奏此曲。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独舞表演节目。日本人将其视为正统的雅乐,格外珍视,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使得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1986年,河北磁县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该曲问世后的1428年,在邯郸市文管人员马忠理组织下,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领的雅乐团在磁县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兰陵王入阵曲》从此又得以回归故里。
  兰陵王高肃墓位于今邯郸市磁县城南5公里处。墓冢高大,周围建有透花围墙,墓地建有碑亭。1920年,当地村民在修公路时取土时,挖出了《兰陵王高肃碑》。碑额篆阳文四行十六字:“齐故假黄钺右师右慰公兰陵忠武王碑。”碑文真实记载了兰陵王高肃的生平经历和立碑年份。字迹虽然驳落黯淡,但仍不失遒劲、古朴,因其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被称为北碑第一品。1988年,兰陵王碑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兰陵王入阵曲》是起源于北齐,盛行于唐代的假面舞蹈,又称《代面》、《大面》。此舞是表现北齐兰陵王高长恭作战英姿(兰陵王指挥击刺之容),带有简单情节的男子独舞。唐代将此舞归入软舞类。(唐代的伎乐舞蹈有健舞、软舞两大类,如健舞类的《胡旋》、《胡腾》、《剑器》、《柘枝》,软舞类的《兰陵王》、《鸟夜啼》等),此舞属宫廷燕乐东传日本,倭人将其列属雅乐舞蹈,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节目表演独舞。在日本奈良寺正仓院还存有一件题款为“东寺唐古乐《罗陵王》接腰”的服装,署年为“天平胜宝四年四月九日”,即唐代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日本不但保存了《兰陵王入阵曲》,还保留了历代《兰陵王》歌舞面具64件,最早的两件有1211年(宋代)铭文。另外,日本古画《信息古乐图》(约画于12世纪,相当于宋朝)里也绘有包括《兰陵王》在内的一批唐代歌舞图。

 

兰陵王入阵图 

日本保留的大唐雅乐表演场景


 

 

 

Copyright©2013 大面活動 版权所有  苏ICP备13007110号  技术支持:玖佰网